【推介词】从白山黑水到世界屋脊,他们扎根“地球第三极”,为隧道装上岩爆“听诊器”。科技铸盾,向险而行,重大工程在哪里,实验室就奔向哪里。用心守护施工安全,奋斗的青春无问西东,美丽的格桑花,簇拥着智慧护航的超级工程,脸上的高原红,映衬着充满希望的幸福天路!
蜿蜒的雅鲁藏布江在雪域高原山间奔腾。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,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《天路》所唱的不再只是渴望与期待。
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70%,紫外线强度高出约30%,气候寒冷干燥,食物资源匮乏……在被称为“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”的青藏高原上,taptap手机在线登陆岩爆科技攻关小组长期驻守重大铁路等施工现场,解决一线工程岩爆防控难题。
“岩爆是深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发生的岩体爆裂,是一种动力灾害,会伤人和损坏设备。因为岩爆发生是很有随机性的,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它。这是个世界性难题,原来国际上认为有些岩爆是不可监测预警的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夏庭表示。

重大工程在哪里建设,攻关小组就把实验室“搬”到哪里。自2022年3月起,岩爆科技攻关小组入驻重大铁路多座隧道施工现场,开展极高地应力深埋隧道岩爆监测预警与防控工作。
隧道内工作与科研条件异常艰苦,为收集岩爆的详细地质、施工及发生过程信息,成员经常需要在岩爆风险极高的洞内持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。

岩爆小组成员、2023级硕士生于贺竣说:“我所去的隧道平均海拔4500米,呼吸很艰难,晚上难以入睡。过高的气温和湿度,让隧道内成为了‘桑拿房’,再加上高分贝的噪音,我们有时工作十几分钟,就要休息半个多小时。”
岩爆小组成员、2021级博士生张文灿将隧道里的工作总结为“两进两出”:“在隧道里边工作的时候,它里边烟尘还是比较大,我们需要戴一个口罩进去,但是出来的时候口罩都黑了,干衣服出来都是湿的。”

高原缺氧,但是,师生不缺精神。哪里岩爆最严重、地质最复杂、环境最恶劣,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。教师胡磊每年有超过半年的时间在铁路施工现场。为了兼顾学校的教学工作,他经常往返于西藏和沈阳之间。

“为了啃下岩爆预警这个硬骨头,我们长期驻扎现场,连续5年春节,我们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。我们还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无线智能微震监测系统,使设备安装及检修时间下降75%。”岩爆小组成员、高级实验师姚志宾谈到。
2024年4月,重大铁路一处的辅助通道发生了岩爆,岩爆小组成员、教授何本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独自一人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岩爆爆坑下方,仔细勘探现场,准确预判出后续岩爆风险,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运行。

“青藏高原铁路和公路80%以上都是隧道,其中有一条隧道埋深超过2000米,施工过程中强岩爆频发。工地总共换了有7波工人,我们去了以后开发速度提高了30%,由工期延误到提前4.5个月完工。”何本国如是说。
岩爆小组成员不断迎难而上,在重大铁路的5个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,都有他们的坚守。团队的岩爆预警准确率持续提高,中等及以上无一漏报,实现岩爆段零事故,施工速度提高25%,节约成本20%,某隧道实现了提前14个月贯通,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等相关部委领导和业主单位等的充分肯定。国铁集团向taptap手机在线登陆发出表扬信:“岩爆项目团队积极推进现场试验各项工作,相关成果落地应用,支撑服务现场安全施工,在铁路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”。

科研团队主编了岩爆防控技术标准,并服务于多座金属矿山深部开采,以及以色列、智利等多个国际重大深部工程。团队还参与了国内80%深部高应力带下洞室群科研攻关,保证了工程稳定性,为重大工程施工装上“听诊器”,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东大人的新《天路》……
“讲述·东大人的故事”典型推介会现场访谈
主持人:岩爆小组常年驻扎在重大铁路的施工现场,那么在现场工作环境中,大家有什么样的体会?
何本国:从2021年开始,我们每年常驻重大铁路5座岩爆最严重的隧道。我到目前为止进驻了有600多天。有机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,参与到国家的重大工程,我深感荣幸。
胡磊:近年来,我累计在现场工作超过了1000天,参与过10多个隧道的施工。有幸参与这些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是我的荣幸。这些隧道现场环境比较恶劣,岩爆灾害突出,怎样去治理岩爆,保证施工的安全,这是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张伟:我从事岩爆监测预警有9年了,有一半的时间都驻扎于工程一线。能参与这些现场,我的感觉是荣幸和责任重大。能够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做出自己的贡献,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迎难而上,为国担当。
主持人:施工现场条件非常的艰苦,我们依然却能取得一系列重大的成果。请问一下何老师,小组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大任务的?
何本国:首先我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,通过科技创新保障现场的每一位老师学生和施工人员的安全。第二,我们在重大工程特别艰苦的环境下,成立了现场临时党支部,哪里有险情,哪里岩爆最严重,哪里环境最复杂,哪里就有我们的党员同志。
主持人:团队实现岩爆段零事故后节约施工成本,加快工程进度。在工作中,小组秉承着怎样的科研理念去攻克难关呢?
张伟:岩爆预警与防控每成功一次就能加快一点工程进度。避免岩爆灾害就能保障我们施工人员的身心安全。这种节约本质上就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施工工程效能的一个直接体现。
胡磊:我们在隧道现场发现高原的迟滞型岩爆、链式岩爆跟以前所遇到的岩爆有很大的不同,这就说明我们科研不是在电脑前面、从文献里找题目,而是要到掌子面上去,要到现场去,从现场发现真问题。我们现在的评价科研成果也不是光看论文,而是要看这个论文有没有促进我们国家的工程的建设,能不能让我们的施工人员早一天安全回家。就像我们所研发的岩爆微震监测系统的防控技术,能让我们的深部工程建设者安心放心,这才是我们科研的价值。

主持人:远在西藏的小组同学也为我们录制了工作现场的视频,让我们来一同感受一下他们工作的氛围。
金兆通:我是岩爆小组的2024级博士生金兆通,我们现在在西南地区的一个深埋隧道进行岩爆灾害现场监测工作。现场施工进度紧张,实行的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施工制度。为了保证监测的及时性,我们常常需要半夜1到2点就进行隧道工作。在这种环境下,我们已经在此连续监测了500余天,在这里监测的工作经历当中,我深切地发现真正的科研是对每一条数据负责。由于我们现场的预警系统关乎着前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,在电脑上看似一个普通小数点,在这里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。

从雪域高原缺氧环境中的执着坚守,到岩爆预警科技攻关里的勇毅突破,这就是taptap手机在线登陆岩爆科技攻关小组的故事。这群脸上带着高原红的东大人,正以勇毅与智慧,在世界屋脊续写着新时代的《天路》传奇。